第68章(1 / 2)
李益抱负高远,但他也深知自己能力不足,武力几乎为零,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了玉门都尉冯悉。他并不主动去劝什么,不泄露自己的真实想法,只是不着痕迹地暗暗传递一些信号。果不其然,在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,冯悉与龙勒县尉陆勘一拍即合,并主动拉他入伙。
顺理成章地,三人敬拜社稷,结为生死兄弟,誓永不相负。
实际上,他这把这两人当棋子罢了,一个蛮横无礼,一个嚣张跋扈,也配跟他称兄道弟?天大的笑话。
阳关的油水远比玉门多得多,这些年来,匈奴人在北,北边的线路基本废弃,鲜有人迹,但南线尚有商队往来通行。
他身为阳关都尉,如此得天独厚的优势自然要把握住。是以,他暗地里盘剥商队的同时,还派人从河西几郡诓骗了些织娘。
在城关南侧的山脚,他筑起了隐蔽的屋舍,当做织坊。再移植桑木养蚕,勒令织娘昼夜不停地纺织各式丝绸。织造出来的丝绸他派自己的商队直接送去南线诸国,换取珠玉宝石,完全避开了北边的匈奴人。中途没有盘剥,因为他自己镇守着城关,利润尽数归他一人所有。近些年来,河西走廊上多兵祸匪患,羌乱时常发生,但他直接省掉了最难走的一段路,因为是就地织造,自产自销,大大地缩短了商队的行程和时间。
丝绸永远是西域各国的紧俏货,短短几年,商队往返西域南线各国数十趟,他赚得盆满钵满。为此他还在都尉府内掘了地窖,所得全藏在里面。每当他下到地窖的时候,举起油灯一照,满屋子亮闪闪。
至于与冯悉、陆勘二人结拜起事,他拿出去募兵的钱资不过百之一二罢了。
地窖的他自然私藏着,蠢货才全拿出去。至于他的大哥和三弟,他们能成事成事,成不了事,他丝毫不会犹豫反戈一击,行背刺之事。这年头,优柔寡断讲道义的,怎么死的都不知道。
李益从地窖里踩着梯子小心翼翼爬上来,下去感受感受玉石的质感,这是他日常的乐趣。他常常觉着自己有成为富商大贾的潜力,若他专心经商,富可敌国,等闲事耳。但他永远不会只做商人,在这个时代,拳头和麾下的部曲才是硬道理。
这时候,门外传来了脚步声,差役轻敲房门,出声:李都尉,织坊死了织娘,应是积劳而死。
大惊小怪,李益斥了一声,随意地说,扔沙地里埋了。
早年李益从河西各郡各县,募集了三十多位织娘,全放在织坊里。如承诺的一样,给她们食物,只让她们纺纱织布,但不使归。开始还有人尝试逃走,他杀鸡儆猴,从此就没人再敢了。他对她们够好的了,顿顿给饱饭,比他们在家里饿死可强多了。
这时候,又有一名差役进了大院,他的脚步比上一个明显急促了许多,连敲门声都更重了,李都尉,关内似有古怪。
能有什么古怪?李益不耐烦。
属下远远听见了马嘶声,只一声,不敢确定。但此事关系重大,只得来此请示李都尉。
闻言,李益瞬间神经紧绷,连忙推门出去。他站在关上往下看去,野地里远远近近,黑茫茫的一片,并无异常。即使如此,他不敢放松警惕,伏在女墙上持续地观察着。
就在这时,远处望见一簇火把,孤零零的一骑由远及近。不多时,骑兵奔到了城关下,冲着城上守军喊:我家县尉给李都尉送了信。
下桥放行。李益命令道。
只一骑而已,城内有上百守卒,没什么好提防的。他倒是好奇那蠢货这么大半夜给他带什么消息来了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作者有话说:
李益:我富可敌国!
谢乔:真的吗?【星星眼jpg】
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,我会继续努力的!
阳关的情报謝乔悉数掌握:阳关共有两道城关,分为外关和内关。外关为主,内关为辅,外关拒绝关外之强敌,所以筑得高大坚固,左右还各矗立着一座箭楼。而内关相对而言就要水很多了,仅仅起一个以防万一的作用。事实上,内关自从筑起来之后几乎就没有发挥过御敌的作用。
关内大约有一百来号人,都是阳关的差役和兵卒,隶屬于阳关都尉李益。
因为阳关近年来没有战事发生,甚至没有出现过紧急情况,一派太平祥和。是以,关兵几乎都不再操练,战斗力水平、警惕性已然严重下滑。所以选在夜里进攻,关兵的警惕心将进一步降低。
不过饶是如此,内关也不似龍勒城原来的城墙一样,纵馬一跃就能跳过去。
城关高约一丈余,关前还挖了沟堑,约三米深,五米宽,唯有城上放下吊桥部队才能通行,否则只能翻越关前这条深深的沟渠。
一时半会儿造不出来云梯,强攻不现实,所以謝乔想到了诱敌开门的计谋。
趁夜色派遣步卒部队沿着山体悄悄接近城墙,随后再命单骑关前叫门。一人一骑,战斗力有限,不足为惧,关上守军必然放松戒备。至于派出去的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